第732章人口矛盾
花旗国疆域广袤,南方各州拥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棉纺织业也是美国轻工业支柱,产品在南北美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远销售到扶桑国,是一项很有竞争力的产业。
但是花旗国的棉纺织业始终做不到最强,就是因为产品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与广袤的英属殖民体系国家,这里都是大英帝国棉纺织工业传统市场。
大洋王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在与大英帝国进行多轮艰难会上之后,不得不作出自我限制的妥协;
棉纺织工业产品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不谋求进入英属殖民地贸易圈和欧洲市场,远东市场,以避免与英国机织布主要市场产生直接竞争。
没办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大英帝国态度极其强硬,谁的面子都不好使。
这样一来
莫桑比克棉布主要销售市场就在大洋王国领地,此外再加上琉球王国和越国,这部分市场人口约4000万(大洋王国3500万,琉球王国200万,越国320万),也可以少部分销售到法属中南半岛及荷属东印度群岛,但是这部分的量很少,因为这里也是英国机织布的销售市场,还要应对法国,花旗国棉布的竞争,相比较而言没有明显优势。
大洋王国海外领地中,位于莫桑比克广大西北高原地区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是520~750毫米,阳光日照充足,气温适宜,是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良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自然环境类似于埃及尼罗河流域。
当初为了发展莫桑比克地区经济,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赞比西河上游干旱高原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葡萄,干果为主,粮食作物以赞比西河下游稻米产区为主,赞比西河中部则以小麦,大豆,油菜为主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决策。
经过10多年发展
赞比西河中下游城镇遍布,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的沟渠河道长达4万多公里,各种引水提灌站和节制闸上百座,形成了面积数百万英亩的良田。
不得不赞叹华人移民是天生的耕作者,十年在非洲发展的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
勤劳的华人移民仅仅用了10年时间,便将莫桑比克中下游大片肥沃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每年两季轮种,一季撂荒。
到了收获季节,一眼望过去金灿灿的沉甸甸稻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喜人。
这里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除了满足莫桑比克地区需求之外,还出口到索马里州和马达加斯加殖民地,南部非洲的英属开普总督府以及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西南非洲的大粮仓。
截止1895年7月末
莫桑比克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620余万,其中白人约13.4万人,土著黑人约30余万,华人移民577余万(含马达加斯加殖民地流入该地区的近40万妇女,很多属于法属殖民地,因为有利可图被法国人有组织地贩卖),每年新出生的人口达27万之多,业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内生人口增长动力。
莫桑比克地区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创业时光,正步入稳定增长轨道,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有鉴于此
大洋王国君主李福寿通令内务府,逐步减少对华人移民非洲补贴,从最初每年高达270万英镑巨额投入,减少到如今每年72万英镑补贴规模。
这笔投入预计在未来10年,将最终减少至0,意味着政府间有组织移民活动彻底停止。
前些年频繁往来于远东和非洲之间的移民船,这两年肉眼可见的急剧减少,约莫减末少了三分之二。
政府方面有组织移民,从最初的每年近30万华人移民规模,直接缩减到如今的每年不足8万人,对于移民条件的审核更加苛刻。
移民政策上从放水漫灌到如今的有计划,有选择引进,意味着移民政策的深入执行,移民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果更显著。
相对而言
这些年来,随着莫桑比克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自发移民数量多了起来,有来自南洋各国的华人华侨,有来自大洋王国海外州及本土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数量从每年的几千人已经增长到3万多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综合来看
从1896年开始,莫桑比克地区的人口增长每年依然保持在38万到40万之间,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主要是由于内生人口增长迅猛。
今后十数年内
由于生育期夫妇数量众多,生育愿望强烈,新生人口将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逐渐形成莫桑比克地区发展黄金时期婴儿潮,成为人口增长的主动力。
相应的将丰富社会需求,该地区小学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授大洋王国本土规定的国文正音,使用大洋王国统一规定的教育范本,实施规范化教育。
仔细分析莫桑比克地区华人移民人口结构,就会发现男多女少的矛盾相当尖锐,在大洋王国各海外州中排名居前,人口比例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国内务府大规模缩减了对移民资金的扶持规模,以免失衡情况愈演愈烈。
在总数577万的华裔人口中,出生于莫桑比克地区各州0~9岁新生人口,总数约181万,其中男女比例各半,女性人口略多一点。
剩下的396万成年人口,含有117.6万个家庭,已婚人口共计247.29万人(源于一夫多妻因素),一夫一妻家庭不足百万,多出来近20万家庭都属于一夫多妻。
这20万家庭属于莫桑比克地区金字塔的塔尖,是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有军人,有商人,工厂主,店主,农场主,牧场主,地方官员和作坊主,他们有条件负担多妻多子的家庭昂贵开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产出,因而占有更多社会资源。
统计下来,整个莫桑比克地区有接近150万单身成年男人,希望在未来的2~8年内,组成属于自己的家庭。
如今在政府有组织移民中,每年8万人的规模,其中约有5万出头是来自大陆的年轻女子,剩下的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有郎中,戏子,厨子,接生婆,教师,各种手艺人等等,不一而足。
仅靠这点女性人口,差不多是杯水车薪,基本上无法缓和该地区日渐尖锐的人口矛盾。
更何况这些来自大陆的华人女子,是富裕群体争先追逐的目标,都想娶回家做正妻,那真是一个也没有多余的。
有许多澳洲本土财雄势大的媒体公司,已经把目标瞄准了莫桑比克这块新兴热土,准备通过民间组织输送大量女性人口,已满足市场需求。
归根到底
从大陆到西南非洲实在太遥远了,能够承受慢慢海陆颠簸的弱女子相当少,最初直接移民折损率高达2~3成,可谓代价高昂。
究其原因,这些绝大部分来自大陆穷人家女孩身体过于孱弱,无法支撑两个多月漫长的海上颠簸,再加上水土不服,很容易半途夭折。
后来经过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大幅降低了女性移民死亡率,急剧降低到1%以下。
准备移民非洲的女性人口,先期运送到广东集中居住,在当地开垦良田,养殖肥猪,鸡鸭鹅等农产品,尽力调养身体,为远航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调养,达到一定的身高体重指标,经过医生签字同意后才能登上远去非洲的移民船,依旧不达标的则前往婆罗洲或是香格里拉。
此外,女性移民采用了专门的移民船,摒弃了通用大舱室的设计,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增加了随船医生配置,增强营养膳食供应,多种措施齐下,终于实现远洋移民的安全健康到达目标。
但是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推高了移民花费。
原本能够运输3000人的大型远洋移民船,为了增添更多的活动空间,改装之后只能运输1760余人,单人运输成本骤增。
即便有政府人均10英镑以上的补贴,加上其他各项花费,每一位女性移民费用都要超过30英镑,实在太过昂贵,导致无法大规模推广这项经验。
总数高达150余万的单身汉想要解决婚姻问题,最切实的目标还是在马达加斯加岛上。
从这里流出的人口以女性为主,每年都高达十几万人的规模,极大的缓解了莫桑比克地区男女比例人口矛盾。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洋王国占据的莫桑比克岛北部人口资源有限,总人口也就是80多万,其中适龄女性人口不足30万,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高强度输出,面临资源枯竭的尴尬境地。
所以,很多人目光投向了人口资源丰富的南部法属马达加斯加地区,这里的土著总人口有270多万,从12岁到30岁适龄女性人口有70余万,潜力巨大。
因此很多有势力的大人物,暗中与法国殖民政府相勾结,从事这一价值上亿法郎的交易。
不得不说法国人当中还是有很多聪明者,他们专门把7~12岁眉清目秀的当地土著女孩,集中到教会学校,给予良好的食宿条件,然后请华语老师教授国文正音,教授华人习俗礼节,穿衣吃饭也都按照华人的习俗严格执行,甚至教授音律诗歌,严禁说当地土著语言,违者予以重罚。
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冒充有教养的华人女性移民,从中谋取暴利。
其他法国人有样学样,在法属马达加斯加地区出现很多教会学校,只招收眉清目秀的女孩子入学,不但负责食宿还负责教育,一时间蔚为壮观。
(https://www.mpshu.com/mp/15594/680441997.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