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 第357章 登基称帝!改元开平!

第357章 登基称帝!改元开平!


长安,太极宫内。

    李元吉正与岑文本、韦挺、王珪、魏征、韦思言等人商议国事。

    “你们说,朝中不少人都上书辞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没有经过同意,直接就走了?”

    李元吉看着岑文本沉重的点点头,顿时乐了。

    岑文本几人担心这个问题,他可没有这么担心,天下之大,不是离开这些大家族,就没有人可以用了的。

    “既然他们想要辞官,那就全部同意了吧,毕竟本王还是非常开明的。

    至于那些没有经过同意,直接辞官的人,昭告天下,凡是此类人,其族内三代人以内,不许入仕!不许经商!

    他们不是要归隐吗?那就让他们三代人以内,不许离开当地县城!”

    李元吉一脸狠厉,吓唬他?以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逼他服软?

    这些人就是在做梦,他李元吉当初那么艰难之下都过来了,如今还担心这些人?

    正好,这些人全部走了,省得他还得考虑怎么把里面的一些人给弄走,现在好了,他直接不用费这个心思了。

    岑文本听闻,既有震惊,又有释怀。

    震惊的是李元吉的大手笔,释怀的是,这才是他熟悉的大王,不会受任何人的威胁。

    现在他们和那些世家大族,都已经是撕破脸了,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叛乱,五姓七望这些族人,也是被他们杀了不少,几乎每平定一地叛乱,凡是牵涉的世家大族,一个没有放过,全部被砍头。

    哪怕是在其他地方的,尤其是五姓七望的族地,无论是所谓的崔氏,还是王氏、卢氏等等,每家几乎都拿出几房的人来给李元吉杀了。

    这次世家组织的叛乱,根本没有掀起丝毫风浪,全部被平息,世家大族可以说伤筋动骨。

    现在这些人不敢继续发动叛乱了,因为除了没有百姓附和他们,他们也被杀怕了,因为李元吉是真的杀啊。

    “大王,若是同意这些人辞官,那么如今在册的官吏,已经不足三成。

    臣建议,需要从岭南各府抽调官吏,同时从学院之中选取学子,可以直接安排下去,进入到地方入仕。

    惟有如此,才能缓解各地官吏缺额的问题,而且只能做到缓解,想要完全解决官吏缺额,还不够。”

    李元吉点点头,岑文本说的,都是事实,这就是世家集体辞官,跟他动软刀子带来的后遗症,没有官吏治理地方,天下只会乱。

    但即便如此,李元吉也没有想过与那些世家大族和解。

    到了这一步,他一旦退步,一旦选择和解,只会让这些世家越发的猖狂,助长那些人的气焰,这是李元吉极为不想看见的。

    “距离定下的登基日期,还有多久?”

    “禀大王,还有一月,所有准备都已完成。

    另外席君买、宁纯都已经开始返回,半月后抵达长安。”

    岑文本心中很是疑惑,如今好像在说地方以及朝堂官吏不足的问题吧?这怎么跳到登基这个事了?

    岑文本也没有多问,在他看来,李元吉这样做,必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

    李元吉思考片刻,随即肃然看向岑文本。

    “有几件事,你记好,记得下去安排好。

    各地衙役,全部让军中受伤的人去,待遇问题,与在岭南之时同样,不可更改。

    若是不足,从岭南前来的百姓之中挑选青壮,补入各级衙役之中。

    至于你说的,从岭南调集官吏,以及从学院之中安排学员入仕,同时开始执行。

    冲远,此事你协助好景仁完成。”

    岑文本在一旁记录着,孔颖达当即起身。

    “是,大王,臣必定配合岑相,尽快将此事落定。”

    李元吉点头,再次看向岑文本。

    “还有一件事,提前做好准备,在本王登基之后,届时本王会发一道诏书,届时本王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科举,邀请天下学子,无论士族寒门,只要不是被限制之人,只要不是五姓七望,都可以参加。

    这次科举,只为选拔出合适的人才,届时本王会亲自督考,所有成绩,公平、公正、公开,能否成功,全凭个人本事!”

    五姓七望确实很厉害,掌控太多资源,但是并不代表,五姓七望就能代表天下了。

    这个天下,仍旧是有小世家,以及寒门学子的,如今他的信号很明确了,五姓七望不复当初,不会有人真的愿意跟着他们去死的。

    现在五姓七望以及其他一些大家族的离场,正是他们入场的绝佳时机,少了那么多人和他们竞争,这不是机会是什么?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将天下尽快稳定下来,只要天下稳定,大才自然会有,李元吉一点也不急,因为也急不来。

    这次科举,李元吉要当做一次标杆,因为以后在大唐入仕,这个科举,将会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路,也将会成为天下所有人的希望,无论世家、寒门、庶民,都有机会。

    岑文本等人闻言,却是心神震动,科举制度,前隋之时已经有了的,但杨广的科举并没有完善,可以说都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实行,如今李元吉这样规模的举办科举,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后这个科举,必然将会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

    至于反对,一众人都没有想过,他们这些人,即便有出自大世家之人,但都已经脱离家族,可以说一人撑起一房。

    而其他人,家族都很小,甚至还是寒门,加上如今李元吉实行的政策,他们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不仅不会反对,几人反而都很高兴,因为这次科举过后,必然能够挑选出不少人进入仕途,补充朝堂以及地方上官吏的不足。

    “大王,臣赞同。”

    几人纷纷同意,没有丝毫迟疑。

    这件事定下来,孔颖达随即站出。    

    “大王,臣有一事,臣请大王,将学院在大唐各地开设,尽快完成大唐各地划府,设立府学、州学。

    如此一来,待数年后,大王实行的科举制度,必然达到鼎盛,天下学子,不仅满足朝廷以及地方所需,更是能为大王培养更多人才,还望大王允可。”

    孔颖达这番话,既有大义,也有私心。

    这点,李元吉看得很透彻,学院的推行,他是必须要做的,既然要实行科举,就不能只有形,必须要彻底形成。

    而要彻底形成,学院制度将必不可少,大唐各地,是必须要设立的。

    孔颖达这么积极,无非就是学院主流的依旧是以儒家学识与思想为主,学院的推行,也是将儒家再次推向鼎盛,作为孔氏后人,孔颖达一旦完成,声名也将会来到顶点。

    但李元吉不反对这种私心,人都是有私心的,他能够理解,只要在他的大方向基础去做,去完成,夹杂点私心他都可以接受。

    “冲远说得极好,学院必须要在大唐天下推行开来,此事,景仁你与冲远一同去制定,然后把折子给本王。

    划府的事情,也尽快去完成,优先建立府学,州学先暂行放缓,各府学院的建立,教育部要尽快拟出一个方案出来。

    另外,景仁你要格外注意,不仅是学院,还要在各府、各州设立工厂,原本在岭南的工厂,保留一部分外,在大唐各地都要开展。

    尤其是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等这些部门,要尽快扩充起来,以尽快满足需求。

    同时,汽车、火车的推行,也要开始提上日程,道路与铁路的修建,都要逐渐抓起来。

    这些事,你们都辛苦一下,尽快做出一个方案出来,先从长安开始,将这些尽快铺设下去。”

    随着李元吉将这些事务全部安排下去,岑文本等人的落实,各地官吏开始有序进行填充,尽管依旧还有大量人员不足,但至少土地的重新分配,地方的安置与治理,原本停下来的区域纷纷开始重新启动。

    长安城内,所有人都在开始准备李元吉称帝的事宜。

    一个月时间,很快过去。

    公元635年,李元吉在长安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开平,故公元635年,为开平元年,称帝之日,为开平元年正月初一。

    登基之日,李元吉册封杨清婉为大唐皇后,韦珪为贵妃,武媚、武顺为妃子。

    长子李承业则是被册封太子。

    谢叔方、苏定方、刘仁轨、席君买、韦云起、冯盎、岑文本、王玄策、宁纯、韦挺,以及刘三、段士林、郑阳评、柳明升等人封公。

    虞明和、薛万彻、冯立、松赞干布、谈殿、李响、林全、杨建河、宇文宝、韦挺、冯智戣、王珪、魏征、孔颖达、韦思言、杨铖等人封侯。

    其中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另有十八人封侯。

    大典完成,李元吉在太极宫召见群臣。

    “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

    李元吉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方激动与兴奋的众人,缓缓开口。

    “今日朕在宫外举行阅兵,众卿随朕同往。”

    一行人浩浩荡荡向着宫门前而去,这一行人之中,包括周边众多小国的人,只是这些小国全成了大唐其中一府,这些人,都是大唐的官吏,而非使臣,也更没有朝贡一说。

    宫门外,大军井然有序,却又杀意凛然,按照队列逐一从宫门之外而过,所有人看着眼前的军威,心中更是无比的自豪。

    而在一旁,还有专人拿着新研制出来的喇叭介绍着,如今检验的大军,全部都是装备了火器的大军,以及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灭国战绩。

    当阅兵完成,皇宫之外围观的百姓,纷纷向着李元吉跪地行礼,高祝李元吉以及大唐永昌,同时又拿出早已雕刻完成的李元吉雕像,在大量青壮的拉动下,缓缓矗立在宫门之外。

    这些百姓,几乎都是从岭南迁移过来的百姓,这些百姓迁移过来后,李元吉也是给予了极为优厚的待遇,几乎都安置在长安内外,至于原本长安的百姓,则是向外迁移。

    作为愿意跟随他的百姓,李元吉都给予了极大的仁慈。

    这些百姓,在长安城内的地位,下面的官吏是一个人都吃罪不起,但凡有官吏敢像之前那样做事,这些人就能教他们做人,几乎人人都在监督长安官吏做事一般。

    自从这些人进入长安,长安的治安可是好得不行,没有任何人敢在这些人面前闹事,因为无论是谁闹事,被揪住了就是一顿打。

    李元吉看着这一幕,心头无比动容,这些,还真不是他安排的,他知道应该是岑文本等人有引导,但能做到这样,是这些百姓,真的支持他啊。

    最终,长安城内,同样出现一座李元吉的雕像,如同在海康一般,矗立在宫外。

    称帝之后的李元吉,将重心放在了大唐的治理上,同时大唐第一次真正的科举,也正式展开。

    当科举的诏书在报刊局的报道下,天下各地尽皆沸腾,各地学子,开始在朝廷定下的地方,进行初试。

    初试由教育部全程制定,御史台监督,锦衣卫传递试卷,试卷批阅时,依旧有锦衣卫在旁监督完成,完全确立了初试的公正。

    在初试完成后,通过者纷纷开始动身前往长安,准备真正的会考。

    在科举开始的同时,春耕同步开始,为确保春耕,李元吉直接派出十五万军,在各地协助百姓春耕,同时开展军屯,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玉米等农物,北地开始逐渐种植棉花等。

    而在长安,铁路与道路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首先就是通往周边的铁路,开始动工。

    为了保障铁路的建设,李元吉还特意兑换铁路建设基要,只是基要,因为贵的,他的贡献点不够了。

    同时大唐与原本李元吉的封地各府,商业开始正常往来,海上的船只,不断运送着各地需要的物资,尤其是吕州府、宋州府,以及南州府,作为李元吉的粮食储备地,来往的船只是最多的。

    天下各地,都在井然有序的恢复着,然而看着这一幕的五姓七望,以及那些世家大族,尤其是擅自辞官离去的人,纷纷开始慌了。

    这些人都不甘心就这样退出,主动开始联系李元吉,请求再次入场。(本章完)


  (https://www.mpshu.com/mp/24660/12975.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