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穿成农家老太后 >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之前是因为李家的家底有限,  才不得不慢慢来,不敢将步子迈得太大,毕竟李家下属的那些作坊收入,  都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类的。

  在雇着大量工人的情况下,  每个月的工钱都是一大笔支出,  唯有在积攒一笔钱后,  才敢动一下。

  毕竟搞建设最是费钱,  不想拖欠工钱与材料款,  又没有地方可以‘贷款’的情况下,  唯有在事先就准备好现钱。

  看到那船队东家送来的这份厚礼,  陈凤琪就能确定,对方肯定不会昧下她的分成,所以她在喊出‘扩招’时,  可谓是意气风发,底气十足。

  哪怕那笔分成到得比较晚,  有阳阳被送过来时,附带的那笔抚养费托底,陈凤琪也不担心会出现资金断裂的问题,  当然,  那笔钱若是动了,  她后续一定会给补上。

  确定好扩招学生的计划后,  与之相配套的先生招募计划,  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除了已经榨不出多少潜力的高院长那边,  陈凤琪还动员书院中现有的先生们,  请他们帮忙联系自己的故友,  不要求一定要有什么功名,  唯一底线就是要有真材实学,  思想不迂腐,不论出身。

  南江书院在聘请先生方面,到底有多不拘一格,不计出身,外人不知道,唯有书院中的那些先生最有发言权。

  这些先生们也最清楚,以南江书院的这种不同寻常得教学模式,在那些思想顽固而又保守的读书人眼中,有多‘有辱斯文、离经叛道’。

  所以他们都很清楚南江书院到底需要怎样的先生,为了维护他们的这片净土,在推荐自己未来的同事时,也会极其尽心尽力。

  等到将船队带回的红薯育成苗后,准备栽种时,看着因肥料施得足,长得特别好的红薯藤,陈凤琪笑得十分欣慰,豪不掩饰自己的好心情。

  因陈凤琪一直以来的态度,高显对这些红薯既觉好奇,也很重视,

  “太太,学生们都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去地里起埂了,就这么这一块地的苗,您却想要栽上几十亩地,恐怕不够吧?”

  最重要的是,看到地上这些爬得纵横交错的藤蔓,高显实在想不出,它们该如何栽种,看着明明已是将要成熟的状态。

  陈凤琪拿出准备好的剪刀,随便蹲到地上,就开始剪藤,同时为对方介绍道。

  “像我这样,将这些藤一截截的都斜剪成这么长,这样的一截就是一棵苗,在栽种时,每棵苗之间,都要保持这么长的间距。”

  如此以来,眼前这片长得十分茂盛的红薯藤,每根都能被剪出十好几棵苗。

  这活没什么技术含量,有陈凤琪给做过示范后,跟着过来采苗的工人及学生,都可以直接上手,就是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奇怪的栽种方式,都有些担心,犹豫着不敢上手。

  何柳见状,不解的皱起眉,拿起一把剪刀扬了扬。

  “太太说了要怎么做,我们尽管照做就行,这么简单的活,看看就会了吧,你们怎么还不行动起来?”

  这就是陈凤琪喜欢将何柳带在身边当‘秘书’的原因,不管她有什么指示,对方都会毫不犹豫的执行,不会多话,更不会推三阻四。

  有了何柳带头,剩下的人也就不再迟疑,拿着剪刀都开始行动起来。

  知道那样一小截藤,就是一棵苗,高显倒是不再怀疑眼前这块被精心培育出的红薯藤,到底够不够栽几十亩的问题,他现在更关心这种‘苗’的成活与收成问题。

  不过,还没等他问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带着他走到旁边,避开旁人的陈凤琪就已经低声道。

  “高叔请放心,昨天刚下过雨,土壤正湿润,等到它们栽好之后,不用浇水,这些红薯苗就能活得很好,顺利的话,不算人畜都能吃的藤叶,等到九月左右成熟时,可以从土里挖出的红薯块,亩产就可达到千斤以上。”

  “就是从时节上算,我们种得可能有些晚,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产量。”

  在这个粮食的亩产仅有二百到五百斤的时代,亩产千斤绝对是个非常惊人的天文数字,让高显下意识瞪大双眼,满心的不可思议。

  陈凤琪却饶有深意的看着对方,接着又低声道。

  “高叔,此物不必占用良田好地,哪怕是在荒地上种植,依旧能收获不小,这将是一桩大功,我不感兴趣,您曾说过,船队那边还留的有一部分,您可以将这栽种方式也告诉他们,这些是红薯的食用方式。”

  高显犹豫片刻后,终于还是抵挡不住这巨大的诱惑,接过陈凤琪递过来的那张纸,郑重其事的拱手道。

  “太太的大恩大德,高某感激不尽。”

  陈凤琪不以为意的摆摆手道。

  “小事而已,高叔不必如此,再说,不管是这些红薯种,还是刚送过来的那十来万银票,都是托你们的福,我才能跟着沾光,互惠互利而已。”

  这是陈凤琪的真心话,她是真的不敢居功,若没有身份背景足够神秘,却也足够让人忌惮的高显动用自己的人脉,居中联络,她这辈子都不敢轻举妄动,更别奢望能以这么高的效率找到红薯。

  陈凤琪很有自知之明,向上敬献高产作物的功劳,对她而言,可能会带来的麻烦,多过那些她不感兴趣的利益,但是交给高显运作,应该会给他与他身后的人,带去更多好处,

  采苗的工人与学生都开始上手忙碌起来后,人多力量大,要不了多长时间,这块红薯藤就能变成无数的苗,被运到她已经规划好的那片沙地中。

  栽红薯苗的活也很简单,书院中可以用得上的人手却多达两百多人,一天来下,就能栽种好这三四十亩的红薯苗。

  书院采取的是学五休二的制度,休息的那两天,会由书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劳动的内容各不相同。

  有时是挖坑撒子播种,有时是挑水挑粪浇灌施肥,为树木修枝、上山砍柴、下河捕鱼之类的活,也很常见。

  陈凤琪甚至还在书院不远处,修个池塘,建了个养猪场,池塘里养鱼,猪场养猪,由学生们自己排班喂养,养多少,怎么养,都由他们自己决定,长大的鱼与喂大的猪,都由学生们自己处置。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承担的劳动要求各不相同,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阳阳和乐姐儿在内,都需要参加这种统一劳动。

  虽然对他们这些幼学班的孩子来说,基本就是在玩,还需大人在边上看护着,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得同时,也为防止他们添乱。

  总之就是书院总能给这些学生安排层出不穷的活,确保这些学生在学习之余,不仅保持着充足的运动量,同时还能对生活的艰辛有个切身体会,以免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与感染下,某些曾经在自己的生活最为落魄的时候,也要勉力维持自己的文人风范的先生,也不得不学着放下身段,参与其中。

  直到他们也真正融入其中后,才发现辛苦劳作的生活中,其实也充满许多乐趣,看似普通的日常中,很有可能蕴含着大智慧,让他们从中汲取到大量灵感,各种高水准的诗作频出。

  来到南江书院后的精神状态,与从前大相同,从他们的诗词以及绘画作品中,都能明显感受得到。

  同样是描写世情,或是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愤世嫉俗的抱怨态度写出的作品,与对生活怀着积极与热爱的心态,写出的东西截然不同,让人可以从中看出希望与乐在其中的享受。

  陈风琪虽然也算得上是学富书车,但她与这个时代的文人不同,是个连毛笔字都写得很平常的人,虽然喜欢研究古人的诗词与字画,本身却对这些一窍不通。

  所以书院里的先生们组织与此相关的活动,邀请她出席时,她大多都是拒绝,与县城里的某些应酬一样,只偶尔应酬一下。

  当然,除此之外,陈凤琪也不是整日里都埋首在李家大宅中养孩子,除了不定期的主动巡视李家作坊外,还会去李家后来又陆续购买的那些山地转转,做些新规划,或是带着何柳一起,去高台及周围的县城,乃至府城转转。

  在有钱有闲,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身为了一个热爱历史的历史学博士,能有机会来到历史所在的时代,亲眼见证并参与历史的发展,哪怕这里并不是她熟悉的历史,陈凤琪也很珍惜这种机会。

  只是相较而言,南江书院这边,她来得最少,既有她相信高显的能力,知道他一定能将书院打理得很好的原因,也有她对书院里教授的那些,不是太感兴趣的原因。

  即便高显有按照她的要求,在主课之外,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特长与兴趣,开设的有多门专修课程。

  确保那些考不上科举的学生,在离开南江书院后,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去找到一份足够让其生活无忧,或是进入官方机构的工作。

  陈凤琪依旧对现在的这种以科举内容为主课的书院,不那么感兴趣,也不太愿意与那些先生们多接触,因为容易露怯,她需要维持自己身为东家当家太太的威严。

  当然,就像她明知高显的真实身份来历很不简单,她在对方面前也毫不自卑般,不管那些先生曾是什么身份,学识方面多有才华,陈凤琪都不觉得虚,毕竟人家会的,她不会,可她会的,这些人也不会,双方各有所长罢了。

  不过让陈凤琪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到南江书院按照她的预计,因书院里的学生成功考取到功名而声名大振,倒是书院的印刷作坊,因她给书院先生们出的诗词集而名扬在外,使得江南出现‘洛阳纸贵’的盛况。


  (https://www.mpshu.com/mp/3290/13311.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