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穿在1977 > 273.第273章 武功秘籍

273.第273章 武功秘籍


第273章  武功秘籍

    陈凡要买铆钉,自然不是为了修理电路板,而是为了做马鞍和皮带。

    用铆钉固定皮子和板材、以及作为皮带的连接点,都非常不错,比一般的钉子还好用。尤其是用大号铆钉给皮带打孔,也更加好看。所以他才想着买点铆钉回去,把马鞍和皮带做得更好些。

    却没想到,在汪小玲嘴里听到这样一番话。

    这就让他有点发麻。

    铆钉没买成,他便买了一些酒曲,大曲、小曲、红曲、麦曲、麸曲都有,这年头自酿酒的人多,供销社便也备足了各种酒曲,很方便就能买到。

    大曲、小曲不用说,是酿白酒的,红曲和麦曲可以酿黄酒,另外红曲还可以做豆腐乳、樱桃肉。麸曲是酿酱香酒的好料子,还能用来酿啤酒,陈凡便都买了些。

    上次拉回来的杂粮,他还没有开始酿酒,本来是想等忙完这一阵子再说。

    不过今天给姜丽丽擦拭伤口,却没有高度酒精,只能用云湖大曲,贵不说,效果还没有酒精好,索性早点开酿,先收集一点酒精备用,酿酒反倒成了顺便。

    他还想买点检测甲醇的试剂,可惜供销社没有,要到专门的化学用品店,那个也要去县城买,只能等以后再说。

    反正甲醇的沸点是64度,乙醇的沸点是75度,到时候掐头去尾,再稍微处理一下,应该没多大问题。

    实在不行,就窖藏一年,保证什么甲醇都挥发得干干净净。

    ……

    从供销社门市部出来,陈凡骑着马,慢悠悠地往废品回收站走去。

    之所以慢悠悠,是因为他在思考铆钉与电路板之间的关系。

    要不说精神点高了,脑子就是好用,很多事情只要认真回想,都能回想起来。

    而且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对电路板也不算外行,在学校里还玩过电子管和二极管老机器,这一仔细回想,还真让他想起来一些东西来。

    铆钉,还确实是早期电路板必不可少的一种零配件,只是他以前没注意而已。

    很早以前,PCB印刷电路技术还没有普及,四五十年代的电子管收音机,大部分都用搭棚条的方式焊接电路。

    所谓的搭棚条,就是将一个个的电子元器件焊接在一块板材上,形成电路,如果把印刷电路板看做一个平面,那搭棚条就是立体的,用后世的眼光看,谁都不会认为那是个电路板。

    其中将部分电子元器件的金属耳片固定在板上的零件,就是铆钉,作用相当于后来印刷电路板的焊点。

    如果只是这样,还显示不出铆钉对电路板的重要性。

    时间慢慢推移,到了60年代,晶体管开始逐渐取代电子管,成为收音机等电器的主流元器件,但是由于工艺还没有跟进,当时的电器制造技术,很多都是沿用电子管的组装方式,就连机芯都是按照电子管的机芯进行设计。

    这就给了许多电子爱好者DIY的空间,许多无线电器材店也应运而生。

    当时一只高频三极管就要两块多,正品仿苏管401,国产型号叫3AG1,一只就要6块零3分钱。薄膜三联也要五六块,电子元器件越小就越贵,越大的越便宜。

    买了这些高价电子元器件,还要将他们固定在电路板上,同时用金属丝形成电路,才算是一只完整的电路板。

    其中最关键的连接点,就是铆钉。

    那时候流行一种板子,叫“洞洞板”,也叫“万能板”,直到现在都有电子爱好者在使用。

    其实就是一块板材上,整齐地排列着N个小洞洞,那些洞洞就是方便用来打铆钉的,通过铆钉将各种电子元器件用金属丝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就是一块“电路板”。

    针对这种电子DIY风潮,就连专业杂志也加入进来,进行技术指导。

    (60年代无线电杂志,解析收音机电路板,棕色板材上的白色小圆孔就是打的铆钉)

    昂贵的收音机价格,简单的组装工艺,让不少人选择自己动手组一台收音机,铆钉也被归到电子零配件的范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子器材商店,而不是五金店或供销社门市部。

    搞明白了原因,陈凡又想着哪天有空去一趟县里。

    自己还没去过县里呢,也不知道这个年代的县城是个什么样子,至少应该有电影院吧?

    话说回来,南湖镇也不算小,大大小小的单位十几家,咳咳,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小作坊,但不是还有水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么,却连个电影院都没有,真是小气。

    暗暗吐着槽,不一会儿便到了废品回收站。

    这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上一次还是腊月份赶集,想着小说里写的主角都在废品站捡漏,他也跑来捡漏,结果连个漏斗都没有。

    今天过来,自然没想捡漏,就想买点废铁废铜。

    他刚下马,废品回收站的人便迎了出来。

    别看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废品回收站,却有3个人在上班。

    一个过磅收货的,一个记账兼出纳,还有一个也不知道是干嘛的、坐办公室的主任,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见到陈凡在废品站门口下马,坐在门市部最里面的记账员立刻喊了一声,“主任,陈老师来啰。”

    而在门口负责收货过磅的大叔早已迎了上去,咧着嘴笑得像是看见了亲人,“陈老师来啦,听说你文章登报啦?”

    这态度,跟上次是天壤之别。

    陈凡估计他是个半文盲,要不然也不会连报纸杂志都分不清楚。

    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再收回思绪,掏出烟跟这位不认识的过磅员寒暄,“哈哈,就一点小事,连您都知道了。”

    心里想着,这次的态度,和上次可不一样啊,只不过,他们是怎么认识自己的?

    过磅员接过烟,哈哈笑道,“这可不是小事啊,我们南湖也出了个作家,搁以前要敲锣打鼓的呢。”

    我还游街示众哦。

    陈凡心里吐着槽,脸上笑容不改,问道,“我记得以前没认识您啊,您怎么认出我来的?”

    过磅员一指旁边的小母马,笑着说道,“全公社就您骑马不配鞍,马又这么俊,年纪长相也差不多,这还能认错,那才叫奇怪。”

    陈凡转头看了看小母马,原来是你出卖了我?!

    小母马打了个响鼻,“干嘛?”

    这时里面又出来两个人,陈凡立刻递了两支烟过去,对着其中一个穿着中山装的大伯笑道,“您应该是主任吧,您好,我想买点废铁废铜,不知道方不方便。”

    过磅员立刻在一旁介绍,“这是我们方主任、这是吴会计。”

    陈凡便重新打招呼,“方主任、吴会计。”

    方主任接过烟,脸上笑开了花,“陈老师客气了。不知道你要买多少废铁废铜?”

    陈凡笑道,“不多,一样几斤就行,不过最好是质量好点的。”

    方主任二话不说,转身就往里面走,“几斤的话肯定有,最好的废铁就是修船厂出来的铁,尤其是从机舱里面出来的,比甲板铁还要硬,那个质量肯定有保障,铜的话,伱是要紫铜还是黄铜?要大件的只有黄铜,紫铜就只有小件。”

    陈凡跟着他,正准备去看门市部角落里堆积的废品,却发现方主任还在往里走。

    他顿时醒悟过来,难怪自己上次过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合着就一个废品回收站,还特么弄了个小仓库???

    穿过一间办公室,再出了后门,后面是一个小院子,院子靠里竟然还有一间小屋子。

    方主任直接带他走到里面的屋子前,一边开锁,一边说道,“价值高一点的都在这里存放,一般不对外卖,都是要送到县里,然后分门别类上交,再由县总公司批给相应的单位使用,县里单位用不到的,也要上交到地委,支持国家建设嘛。”

    他说着推开门,回头看了一眼,笑道,“不过别人不行,陈老师肯定要例外,领导来了都没得话说。难得来一次,你自己进来看,要什么自己拿,到时候一起算账就行。”

    陈凡满脸笑容地又递上一支烟,“谢谢谢谢。”

    这种场面话我姑且就信了吧。

    跟在方主任后面进门,陈凡转着脑袋看了一圈,房间不大,东西却不少。

    一个箱子里装着的铁片看着就不简单,轻轻敲几下,叮当作响,显然韧性也不差,铁片上还沾着一层没擦干净的黑色油污。

    另外还有几个架子,上面摆放着一些铜件,看样子都是从机器上拆下来的,其中有一捆铜线,尽管已经擦洗过,却还能看见线缝里面的污渍,也不知道是哪个机器上的。

    他虽然学过机械,却对这个年代的老古董不熟悉,实在看不出来是什么零件。

    方主任在一旁抽着烟,也不多说,让他自己选。

    陈凡的视线又落在角落里的大半箱旧书上面,他满脸惊喜地转过头,“方主任,这些旧书也能买吗?”

    方主任哈哈笑了笑,“还是那句话,别人不行,陈老师可以。”

    陈凡眼角微抽,上次过来,你们门市部的人可不是这么说的。

    当时问旧书,人家直接说没有。

    不过他能听出来,相比刚才,方主任此时的话显得诚恳许多,看来这些旧书应该有点东西,便好奇地问道,“这些旧书不是拉去造纸的?”

    方主任摇摇头,笑着说道,“这些旧书和废纸不一样,要先送到县废品公司,和其他所有公社的旧书合在一起,让图书馆先挑选过,碰上他们没有的,就收进图书馆,再让新华书店选一次。

    县里有些人没有工作,年纪也太大,不适合进厂,就挂靠在街道办下面,允许他们开旧书摊租书讨生活,他们的上级是新华书店,书也基本上都是从那里进货,但是新书太贵,连小人书都要一两毛钱一本,大部头更是动辄一两块、甚至四五块的都有,所以街道就和废品公司商量,把旧书利用起来,批发给他们。

    最后剩下的没人要的,才拉去造纸。”

    陈凡顿时恍然,这时他也隐隐想起来,小时候听外公说过,村子里一个走出去的干部,曾经就在云湖一家废品公司上班,当时他就处理过旧书。

    不像后世网上很多人说的,这个时代这不许看那不许看,只要不是很特殊的书籍,比如兰陵笑笑生的作品,其实都没人管。

    咳咳,其实真要看也没人管,又不是有仇,谁没事会去干损人不利己的事?

    有仇的当然另说。

    但有一点倒是真的,这个年代的书种类是真的少,由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几乎陷入停滞,只有少数作家还在创作,题材也非常单一,这才给人一种限制看书的感觉。

    了解到这些书可以买,陈凡立刻扑了过去。

    然后他就失望了。

    书不多,只有大半箱,还大部分都是小学课本,根本没用,如果是中学课本,他还愿意买回去给姜丽丽她们用,小学课本还是算了吧。

    再就是一些被翻烂的时代文学作品,价值都不大。

    但是,本着绝不空军的原则,他还是努力地从里面翻出两本书。

    一本是歌曲集,带曲谱的那种,可以用来练口琴。

    另一本竟然是武功秘籍,太极拳听过没有?!

    陈凡拿着好奇地翻了翻,62年出版的《太极拳运动》,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秘传绝招?

    (62年版太极拳运动,定价0.6元)

    肖队长传他的形意大枪劲,早就让他吃透了,现在也就只能买点书自己看看这样子,也是难为人。

    不过他自己也清楚,这种公开出版的“武功秘籍”,几乎不可能有绝招,这本书里也果然没有,就是些招式步法,并不涉及劲力,就当开阔眼界吧。

    拿了两本书,再挑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片和铜件,便出去结账。

    前面的过磅员铜铁不分,直接扔到磅秤上,随意报了个数字,“10斤。”

    陈凡看了他一眼,确定铜铁同价?

    再瞟向磅秤,好家伙,秤砣都被顶到上面的铁杠上,估计最少还能多两斤。

    方主任对磅秤上的秤砣视而不见,在一旁摆摆手,“小吴,开票,出库废铁10斤。”

    至于那两本书,他提都没提,另外还免费送了个打了几块补丁的麻袋,将那些铜铁一股脑地装进去。

    对此陈凡也只能表示好意难却,欣然接受,掏了3块钱拎着麻袋走人。

    然后在心里感叹,废铁真贵。

    ……

    买好东西,他这才骑着马赶去7队。

    在卢家湾的主干道上飞驰,两边水田里正在插秧的社员们听到动静,纷纷直起腰去看。

    “哟,陈老师这是去哪里啊?”

    “他一天到晚忙得很,6队、大队、公社几头跑,搞不好现在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忙。”

    却没有人提陈老师作品登上杂志的事,因为他们都还不知道呢。

    镇上是有邮递员帮忙宣传,反倒生产队里,他只跑了大队部,以至于消息还没传开,不过要不了两天,全大队的人肯定都会知道,弄不好还能名扬全公社,陈老师又要名震南湖了。

    他们不知道杂志的事,却听说了6队的八卦。

    “哎哎哎,你们听说没有,今天6队出了个大事。”

    “什么大事啊?”

    “就是那个女知青,插秧的时候脚被扎破了。”

    “这算什么大事?前年我还没下田,一脚踩在一块石头上,还不是被划了好大一条口子,耽误了我好几天。插秧一天男工记12分,女工也有10分,损失惨重哦。”

    “不是这个事诶,她讲不清楚,我来说。你们知道不,陈老师抱了那个女知青呢。”

    话音一落,惊奇“啊”声一片。

    周围几十个人看向那人,当即有人喊道,“快点讲,怎么肥四?”

    “就是哪个女知青啊,她不是扎破了脚吗,然后恰好陈老师经过,他二话不说,骑着马就赶过去,那可是田埂啊,连一米宽都不到,就敢骑马走,你们说他有多着急。

    这还不算,他到了那个田边上,一下子就跳下来,鞋子都不脱就往田里跑,把那个女知青一把就抱起来往回赶,你们说,他们是不是有事?!”

    周围顿时私语声一片。

    “是不是真的呢,鞋子都不脱?”

    “那么窄的田埂还能骑马?怕不是胡说哦。”

    “插秧的时候那么多人,就算他们有什么事,也不会当众这么抱啊,肯定是假的。”

    这时首先捅出八卦的那位大姐,终于抓住机会,大声喊道,“假的呢,我隔壁老汪的三姑娘就嫁在6队,她当时就在旁边,今天中午回了趟娘家,我就是听她说的。陈老师脱了鞋子才下田,……”

    另一位大姐不干了,“我三妹今天去了6队,亲耳听回来的,那还能有假,肯定是没脱。”

    “脱了!”

    “没脱……,肯定没脱。”

    “绝对脱了……”

    ……

    陈凡可不知道半个大队的人都在讨论他脱没脱的问题,只顾着快马加鞭赶到7队,找他们唐先军队长买了3斤多的新鲜牛奶,给了一块钱,便提着用竹筒装的牛奶回家,准备做蛋糕。

    (本章完)


  (https://www.mpshu.com/mp/38244/13061.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