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1147章 大唐西州

第1147章 大唐西州


西域,高昌城。

    由于吐鲁番是天山陷落最深的盆地,热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巨大的热火炉,热的人受不了。

    尤其是对从中原内地来的唐军们来说,这简直是煎熬。

    有士兵把烙好的面饼贴在屋外石壁上,少顷烙熟。

    而把鸡蛋用湿纸包裹,埋进沙窝里,半个多小时也烤熟了。

    如此炎热,当地百姓也有避暑办法,晚上都睡在屋顶,那边干旱少雨屋顶也大多是平的,晚上睡屋顶就凉快的多,在屋里是热的没法睡的。

    白天则尽量早上和傍晚去做事,中午最热的时候,大家要么进入地窖休息,这里家家都有地窖,里面还是比较阴凉的。

    要么就在渠边树荫下休息,

    如果离坎儿井近,那就享福了,坎儿井是西域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大体上由竖井、地下渠、地面渠和蓄水池组成,

    大部份是穿行在地下,隔一段会开一个竖井,里面流淌的大部分是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十分冰凉,坎儿井里就跟空调房一样凉快。

    坎儿井旁也能凉快许多。

    武怀玉也是有些热的受不了,白天就搬到了坎儿井下,

    这里就跟大山溶洞一样清凉,清凉的渠水缓缓流淌,水里浸着西瓜、葡萄等瓜果,

    “这高昌啊不应当叫西州,而是应当取名火州,就没见过这么热的地方,人都能烤熟。”

    武怀玉老丈人樊兴一头汗水的下来,递给武怀玉一兜东西,

    “埋沙子里烤熟的鸡蛋,还有石壁上烙的饼,娘的,真是长见识了,两刻钟不到,就都烤熟了。”

    武怀玉笑,“水里冰着西瓜、葡萄,你自己捞。”

    樊兴老家安陆,那地方在夏季也算热的,后世武汉还有火炉之称,但他这南方人都扛不住高昌的热。

    “你在看什么呢?”樊兴捞起一个西瓜,啪的一掌拍下,西瓜就已经裂成两半,递给怀玉一半,他自己那半再一掰,一手一大块,左右开弓,冰凉的西瓜沁人心脾,樊兴舒服的直叫。

    怀玉把手里的书给樊兴看了眼,

    《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这是高昌麹氏王朝统治下,对贵重金属、生丝、药材、香料等商品的交易税收记录,参与交易的商人主要是粟特昭武九姓胡商,少数是突厥人。

    高昌是丝路重要节点,粟特胡商大老远把货物带到高昌,许多人并不会再继续东进,他们在高昌将货物买卖,再购入一些其它商品运回西方,

    高昌就成为粟特胡商们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高昌国自然不会错过这资源,来我地盘做生意,当然得抽税。

    高昌人收税很有意思,他们是称重估计,向交易双方都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称价钱,每半个月统治一下收取金额,税钱采用银钱结算。

    这种仿波斯萨珊银钱,每枚重量跟唐开元差不多,但一枚能换三十二枚唐铜钱。

    “看这個做什么?”樊兴大口吃着西瓜,瞧了两眼,就不感兴趣了。

    “这是从高昌王宫拿来的钱帐,里面的记录很有价值的,”武怀玉笑着说道,“你看这个,每交易生丝十斤,交易双方需缴纳银钱一文。交易白银一斤,缴纳一文,交易黄金四两,缴纳一文。”

    “从这些就可知,高昌的生丝、白银、黄金的价值比例。”

    大体就是十斤生丝一斤白银,四两黄金。

    黄金一两、白银四两。

    而中原内地,黄金一两,大约是兑白银五两。

    不过高昌帐上的斤,用的是魏晋时的斤,相当于隋唐的小斤,也就唐斤三分之一不到,约二百二十克,用一高昌斤纯银打造仿波斯银钱,每钱约重四克,能打造五十五文。

    一斤银的交易税为一文,税率大概就是百分之一点八。

    “高昌的这个称价钱税法,其实类似东晋时的输估、散估。”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东晋抽税比例是百分之四,高昌的税率大约是百分之二。

    高昌国征税,以银钱结算,最小单位是半文,因此商品总值超过二十五文,征称重钱。

    从这帐册中还能得出,高昌一两黄金,实际是兑换十二文,到十三文半左右,金银质量兑换就是一比四左右。

    而在高昌,一斤生丝价格为五文银钱,值唐钱一百六。

    在中原,一匹绢值钱二百左右,而一般两斤生丝可换一匹绢,则在高昌一匹绢当值钱三百二,中原一匹绢却值二百,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价可图。

    除了这份内藏收税帐本外,武怀玉这些天还看了许多高昌帐册。

    从那些数字里面,就能窥到高昌底细。

    比如说高昌征收田赋,是按两亩半交纳银钱两文计算,高昌国帐上一年田租是七万两千文银,那么高昌征税的田,不到七万亩。

    而据《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显示,高昌的平均马价是三十七文银,折唐钱不过一千一百八十四文钱,这个马价真的挺便宜,这也与高昌地处西域,这里不缺马有关。

    再根据其帐本,武怀玉看到,高昌国每年各类途官方用马约四千匹左右。

    高昌的田租,却仅能购马两千匹,缺口则还是转移到了百姓身上。

    高昌的课户平民,一般一丁能够分到的田地平均只有两亩半,总收入就二三十文,

    但高昌却要求百姓每户为官养一匹马,这马的价值都超过他们田地收入了。

    更遑论还要缴田租,各种税赋力役,百姓无奈之下,只好发展副业了,或是以家庭为单位搞棉花纺织,又或是在城里市场给商人打工等等,

    更有许多百姓直接破产,或逃匿隐户。

    按武怀玉看到的文书显示,高昌近些年推行按赀配生马政策,这是一项义务,高昌人不仅要自己出钱买马,而且还要自行准备饲料和马鞍,这些马高昌百姓养着,官府有权随时调用和检查马匹配养情况,

    甚至这项养马义务,是不分阶层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官员,都要承担这项义务,

    而其标准,也从早年五人配马两匹,到现在两人配马一匹。连高昌的和尚都逃不过,从早年二十僧人配马一匹,到如今十僧配马一匹。

    数据不会说谎,

    能从中推算许多真实信息。

    “你看这些数字不会头痛?”樊兴吃完半个瓜,感觉浑身清凉了许多,这坎儿井里乘凉,那是真爽。

    外面大火炉,里面多呆一会甚至还感觉有些冷。

    武怀玉倒不觉得枯燥,他还会边看边算,甚至拿笔记录一些数字。

    “这些数字很有意思的,”

    高昌官府帐面上户口八千多户,三万多口,田仅七万多亩,但据他从各个帐本里的数据推断,

    高昌的田地是远超这个数的,那些没在田赋册上的,实则都是在高昌王室,以及贵族豪强大臣名下,这些就是不课田,甚至是隐田。

    人口也有很大隐匿,同样是隐匿于贵族豪强以及寺院名下。

    这些情况,其实就跟中原以前王朝一样,都是汉人王朝,也就都有通病。

    贵族豪强兼并严重,且佛寺经济有些畸形繁荣,

    从账册上看,高昌近些年财政已经出现问题,养兵军费开支年年增长,还要向突厥进贡,甚至还要养突厥吐屯驻高昌的军费,

    隐田、逃户,导致租赋减少。

    这情况跟明末似的了,但高昌表面还维持的不错,

    最重要的就是高昌不是单纯的农耕国家,国家财政也不仅靠那点田赋,他们也还有畜牧业,

    还有纺织业,

    最重要的是高昌的丝路贸易一直做的不错,

    这个西域天山东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可不简单,光是称重银钱这笔税,就远远超过高昌的那点田赋了。

    更何况,高昌国本身也搞贸易,低买高卖,贩货东西,没少赚。

    其中赚的最多的,当然还是高昌王室麹氏了。

    麹智盛给武怀玉送了两次礼,第一次价值黄金千两,第二次直接送三千两黄金。

    要知道,明面上高昌国一年的田赋,也就七万文银钱,折黄金不到三百两。而高昌一年仅用马的费用,就要六百两黄金了。

    高昌不仅在丝路贸易上收税、买卖,而且高昌的放贷金融业也搞的很火,因为商人多,交易量大,于是借贷、抵押等也应运而生,十分兴盛,任何年月,抵押放贷都是极赚钱的。

    武怀玉几天账本翻看下来,得出个结论,高昌这些年能一直撑着,靠的就是丝路。

    这也是为何当初焉耆要重开楼兰道,一下子就把高昌惹恼了,不仅对大唐表达强烈不满,而且还直接出兵攻打焉耆,后来又联合西突厥,又攻破了焉耆五座城,

    因为丝路是高昌的命根子,高昌能撑着,全靠丝路,要是被分路引流,高昌就会财政破产。

    樊兴是武将,他不在意那些数字,但武怀玉不仅是西征大总管,还是安西大都护兼西州刺史,还兼凉州都督,且仍还加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

    他本身并不想留在西域,是打算战后向皇帝推举兄长怀义任安西大都护的,举贤不避亲。

    可谁料皇帝硬要让他留西域。

    既然如此,那高昌战后转为西州,这个担子就落他肩膀上了,他得把西州管理好。

    好在皇帝也还是给他提供了一些方便,比如把高昌王氏麹氏,连带着高昌国内大臣、豪强,全都内迁中原,这招很厉害,一下子把高昌国旧上层势力迁走,瓦解,

    这就方便朝廷接管,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走了,浮财能带走,但田地、牧场、矿山这些是带不走的,这些可是重要的资源,可以重新分配。

    武怀玉已经在制订新政,

    比如重新清量田地、清查人口,然后在高昌推行一轮均田。

    接着还有推行两税新法,减轻高昌百姓负担,其实也是要以新税制增加西州财政收入。

    甚至还有他已经去信内地家中,要从内地调来武家种棉花搞棉纺的一些把式匠头们来,在高昌推动棉纺产业的升级。

    以前高昌棉纺产业是他们的一大支柱,很赚钱,但这些年被武家带头的大唐绵纺产业搞的半死不活的,

    只要引入新技术,那么高昌的棉纺业必然重获新生,这里种棉花还是条件很好的,又有很好的市场,方便销往河中甚至波斯罗马。

    当然,这个产业重振后,获利的肯定也有武家,而百姓也能分一杯羹,西州官府也能增加税收,多方受益。

    在武怀玉调查后发现,高昌其实各方面条件都还是很不错的,依靠坎儿井,其五大绿洲二十几块小绿洲,农耕种植的粮食,是足够满足自身粮食需求,而高昌也有不错的畜牧条件,高昌马也是优质良马种,很有发展潜力。

    更重要的是其丝路上重要的节点位置,这里处在东西方的中间,归附大唐以后,这里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当然,高昌国内,还有很优质的铁矿山,一直以来高昌的铁冶业也很不错,丝路闻名,如果有大唐的更好冶炼技术支持,那么这项产业也能更有发展。

    总之,高昌的条件,比伊吾的条件,各方面都要强的多。

    大唐在伊吾经营十年,伊吾发展的不错,不仅粮食自足,且每年向伊州官仓、伊吾军仓的储粮达到两万石左右,

    而且这十年,伊吾修起了一系列的驿站、烽燧、军堡、仓库。

    高昌的条件更好,只要不乱,那无疑能起飞,尤其是没了高昌原来的那些贵族豪强以后,少了那些吸血虫,可是少了几座大山。

    武怀玉还打算向朝廷申请西州的一些税赋减免政策,以及出台一些吸引移民的政策,

    西昌底子好,条件不错,发展潜力大,比起他以前主政过的朔方、幽燕,以及岭南诸地,条件不是好了一星半点。

    樊兴对那些不太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西突厥诸部怎么安抚善后,他们什么时候班师还朝,

    他已经接到了新的任命,由凉州都督升为北衙右龙武大将军,接替了原契苾何力的职位。

    不过,他现在还不能回长安,得西征正式结束后才能回。

    他是希望能够早点班师的,留在这整天也无所事事,高昌还那么热。

    “你说,西突厥诸部真能听话的退去,我总觉得这次事情可能不那么容易善了,”樊兴蹲在渠边洗了把脸,冰冰凉凉,“嘿嘿,不过我倒是希望他们搞事情,高昌这打半截子仗,立的威还是不够,

    总得借只鸡杀了来儆猴。”

    (本章完)


  (https://www.mpshu.com/mp/4802/12187.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