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大明风流 > 第1335章 未来已来

第1335章 未来已来


  大明锦绣元年正月初七,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次正式的大早朝上,百官云集,熙熙攘攘。在京四品及以上官员,地方州府在京主官,九边领军主官等尽皆参加。

  朝会进行的毫不拖沓,没有太多的繁文缛节,没有任何的铺垫和遮掩,朝会开始之后不久,新皇朱台浤便当着数百文武官员宣布旨意。发布了遵循先皇正德帝遗诏,对大明朝廷机构进行变革的爆炸性旨意。

  根据靖海王张延龄的奏议,经皇帝确认认可的具体改革措施被当场公布:

  一,裁撤外廷内阁。废内阁大学士辅政制,恢复丞相府,设立丞相之职,总领六部各衙门,掌朝廷政务。

  二,重开大都督府。以大都督府总领大明内外兵马,京营边军地方兵马一并纳入大都督府所辖。大都督府有领军之权,调兵之权用兵需得到丞相府许可,军费财政之权亦在丞相府。如此,形成相互制衡

  三,改内廷职权。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门精简为十二监,设内务府总领内廷事务。废内廷披红之权,废中官镇军之权。内廷职权只限于宫内事务,不得干涉朝政之事,不得参与政务决策制定。

  四,裁撤锦衣卫衙门。锦衣卫亲兵衙门所属兵马部分领遣资遣散,选精锐入军。保留东厂衙门,归于内廷掌管。东厂不得越军政衙门各部拿人,有侦缉之权,无裁决判案之权。

  五,扩大都察院职权。除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之外等原有的监察官员之外,令设监察会,监督各衙行事。

  六,设议政会,选士农工商中佼佼者参与议政,按比例涵盖三教九流人物,进言纳策。为朝廷决策大事提供,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这六条一提出,当真如滚滚惊雷,惊的群臣目瞪口呆。这一番机构改革,可不是人们之前所想的那样,只是小小的意思一下,以示新朝雅政,新朝新气象,而是大刀阔斧,对大明朝廷机构进行了一次巨大的改革,堪称前无古人。

  很明显,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几项措施中对于内廷的削弱是巨大的。内廷失去了披红权,失去了镇军权,失去了参与政事的权力,东厂失去了闻风拿人,不受各衙门拘泥的特权。从此以后,内廷便再也没有之前的风光了,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而内廷的权力削弱,其实便是削弱皇帝的权力。大明朝的皇帝们通过内廷控制军政大权,现在披红镇军权力的失去,意味着皇帝从此不能通过太监们遥控朝政。锦衣卫衙门的裁撤更是直接砍断了皇帝的左膀右臂,让皇上无法通过这个特权衙门,行法外之权。

  设立的监察会,议政会等举措则是一个新鲜玩意。人们无法想象,将一帮三教九流人物聚集于朝堂之上商议国家的大事的情形。许多人觉得此事很是荒唐,但也有许多人对此抱有期待,觉得很是新鲜。

  但无论如何,所有人都明白一点,大明朝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将会和之前的大明朝完全不同了。没有人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但形势至此,也不容他们反对。

  其实,张延龄提出的这些改革措施还没有细化,也没有涉及官员和勋戚们的利益。这一次改革只是针对皇权和内廷的削弱要更大。因为张延龄知道,要想取得一个好的开始,就不能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产生太大的影响。否则,阻力便极大。

  古往今来,变法变革失败主要原因便是因为保守势力的反扑,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既然自己并没打算彻底摧毁大明的体制,而是只是希望进行一些改良的话,便要学的聪明一些,绕开一些会激起反对力量的暗礁。如今的大明,皇权恰恰是自己能够掌控的,内廷反而是自己能够拿捏的。所以这么做反而是最合适的。

  张延龄考虑这些改变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缝缝补补的修补匠。其实张延龄不是没想过要进行彻底的颠覆,但是,张延龄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打消了这种想法。有些制度放在后世可能是可以的,但在此刻的大明是绝对行不通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如果强行嫁接,或者自以为是的套用一些模式,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那绝对不是自己想看到的。

  比如历史上的王莽新政,在张延龄看来,王莽的新政的有些措施即便在后世也是可行的。但是放在汉朝,却成为了他覆灭的原因之一。

  即便是眼下这些改变,在张延龄看来也已经是很激进了。张延龄甚至做好了随时后退,随时叫停的准备。一切还是得交给时间来验证,张延龄可绝对不想落得国灭身死的下场。

  张延龄第一个表示赞成,群臣自然在疑惑和惊讶之中,接受了这样的改革计划。

  有些人偷偷的看着坐在宝座上的新皇的表情,想从中获知新皇的内心的想法。但他们没有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自始至终,朱台浤的表现都很平静。

  其实这一切朱台浤早就已经知晓,也明白张延龄的目的。那天晚上,他和张延龄长谈数个时辰,张延龄将他的目的想法计划都全盘告诉了他。怕朱台浤不懂,张延龄甚至掰开了揉碎了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张延龄还告诉朱台浤,他这么做绝非是要针对朱台浤,绝非是要羞辱他这个新皇。他只是需要一个能够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的皇帝。新皇即便不是朱台浤,他也会这么做。

  那晚,张延龄的话很直接,他直接了当的问朱台浤,如果他觉得这一切他不能接受,那么第二天张延龄便会请人恭送他回宁夏。如果他能够接受,那么自己便奉他为大明之主。他这个皇上也不是全无权威,朝政大事的决策权还是有的,只是再不能是和以前的大明皇帝那样专心独断,而是要共议而决。

  这些话,其实朱台浤已经听过了一遍了,那便是从自己的姐姐朱清仪的口中听到的。朱清仪回宁夏府跟自己说了一切的事情。在配合张延龄的变革成为大明皇帝以及依旧在宁夏当自己的王爷之间,其实并不难选择。

  更何况朱清仪告诉他,张延龄一定会做成大事,一定会让大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可以选择参与其中,成为一个参与这场变革的大明皇帝,也可选择默默的留在宁夏过安宁的日子。

  朱清仪还告诉自己的弟弟,外面的世界很大,南洋之外还有大洋,西域之外还有国度。有佛朗机人的海船大炮,也有南洋土著的茹毛饮血。她都见识到了。而张延龄早就知道了这一切,他在很早以前便告诉了自己,自己还不相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知道许多令人震惊的秘密,明白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事物。所以,他的话是绝对可信的,他描述的未来蓝图是值得相信的。所以,朱清仪鼓励自己的弟弟接受这一切,积极的参与这一切。

  当然,朱清仪也坦诚了自己和张延龄的关系,告知张弛便是张延龄之子的事实。这也让朱台浤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安心。因为朱台浤有一个担心便是,自己不但去当傀儡,最终还会被张延龄所废,甚至被杀。现在姐姐和张延龄有这么一层亲密的关系,那么这方面的担心便会少了许多了。

  从宁夏动身的那一刻起,朱台浤便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而张延龄的直白,以及在谈及他的计划时的热情也让他受到了感染。虽然很多事他并不明白,张延龄掰开了揉碎了解释,他也一知半解。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台浤已经决意按照张延龄的步骤走,充当那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了。

  当日朝会上,还下达了任命的圣旨。

  任命靖海王张延龄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加太尉之职。节制天下兵马。

  任命镇北王张仑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兼中军都督府都督,统帅京畿和部分京营兵马。加上柱国。

  任命王守仁为大明丞相,加奉天殿大学士,总领政务。

  除此之外,其他重要的任命如下:

  任命定国公府小公爷徐延德为大都督府右都督,兼前军都督府总督,总领宣府等北方数镇兵马。进一等侯。

  任命成国公朱辅为三边总制,总领陕甘延宁夏等地兵马,朱麟为河套总督,加一等靖远侯。

  任命陈式一为大明水军都督府都督,进一等侯。

  任命霍世鉴为水军都督府副都督,水军亲卫营统领,封一等忠勇伯。

  除此之外,经提名商议,任命了各部尚书,九卿人选,重要职位的任命等等。

  早朝从辰时一直开到午时方休。当群臣从热烘烘的大殿之中出来,走入正月的寒风之中的时候。他们均已经意识到,一个他们无法预料的未来已经拉开序幕。


  (https://www.mpshu.com/mp/5350/100672197.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