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皇后的转生日常 > 第122章 削权

第122章 削权


三位藩王入宫朝见后,京城里面就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是,襄王、蜀王入宫,接着是秦王和晋王。襄王、蜀王一老一少,活像个爷孙,但翻翻宗谱就知道,这两人实际上就一辈儿人。他们在南方素称贤王,尽管有些小瑕疵和把柄捏在皇帝的手上,但在外人看来,这两位想必是没什么大事的。

  果然,襄王、蜀王从宫中出来,也没受到太多的训责,只是蜀王这边被皇帝提醒太年轻气盛,切莫感情用事。对蜀王来说,皇帝就像老父亲一样叨扰不断,心滋百味。襄王这边就不一样了,皇帝与襄王交流得很顺畅,这位老王爷也得到了陛下的尊重,没什么大灾。

  但是,秦王、晋王这两位就比较尴尬了。手握兵权、令人忌惮是一方面;他们英年风光,又是一回事。蜀王、楚王距离京城的遥远,这两位王爷要是在北方做些什么出格事来,还是有机会的。

  因此,一进入大殿,皇帝那股威压感就扑向了秦王、晋王。这让两位王爷下意识退缩几分,但更持老成的晋王更快站稳脚跟。与襄、蜀、秦不同,晋王是世宗之后——他们与皇帝本宗的关系,也就更远了。更为重要的是,晋王的祖父,当年也是有力的竞争者,随时可能在太原称帝。奈何,最终这胜利果实留给了王启。

  所以,自三代以来,晋王府对皇帝这边,就有些怨气在里面。但说归说,晋王也不是傻瓜,对皇位的篡夺是不大可能的,但从混乱中得利,还是有可能巩固自己在山西的地位。

  晋王也有过与皇帝诸子密谋的动机……王启手中拿捏的,亦是这类把柄。然而,王启没有挑明,而是将那份奏折交给了宁王妃。晋王自己应该清楚,到底有几斤几两。

  但显然,晋王就算看了那份奏折,对皇帝也不是那么地尊重。“陛下,也不知道您叫臣来,是为了做些什么。”晋王装傻充愣,暗中斟酌,自己手中的兵马能否是个筹码。作为大同总兵,虽然名义上矮了都司一头,但凭借着宗藩的身份,晋王实际上也不多么忌惮三司长官。

  只是,看皇帝这意思,是打算收权?那他可不能够主动示弱,还要好好地讹诈一笔。

  “朕是想着,你在大同也不是那么轻松,倒不如派个人帮衬你一下……”王启欲言又止,似是真的在思考晋王未来的帮手。晋王本打算是拒绝的,但被秦王拽住了衣角,不得上前。

  秦王不蠢,知道皇帝打算削弱一下这些藩王的职权——他不知道皇帝对其他几位藩王怎么说的,但对秦、晋两位,王启是“铁了心”。于是,秦王主动起来,表示愿意将宁夏三卫的兵玺交还朝廷,让朝廷另选贤能。

  王启微微一笑,心中对兵玺的新归属,有了打算。刘应林正好有了去处。虽说这算是降职,但对他来说,西北地区调任未尝不可。但是,王启没有说明可能的继任者,只是允许了秦王的“听话”。但对晋王,王启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没有继续言语。

  见到“好伙伴”主动上交兵权,晋王心中有了非议:你就算没了宁夏三卫,不还有镇北侯赤家?谁都清楚,秦王和镇北侯是穿一条裤子的,可以说休戚相关。再者,秦王和赤家又是世代联姻,血浓于水。镇北侯会不给女婿面子?皇帝权威固然重要,但天高皇帝远……

  “晋王,你还要朕说第二遍吗?”说话间,皇帝的身后多出了一道身影,虽然看不真切,但晋王紧皱眉头,觉得事情有变——本王不交兵权,难道还要遭受非难吗?他不怕事儿,只觉得皇帝这么做,是要做什么?对自己开刀,以儆效尤?

  然而,晋王还是退了一步,尽管没有交出大同的兵权,但还是接受皇帝的建议,在大同军安排两名指挥同知辅助自己。只是,从离开宫门之后,他也没想清楚,王启怎会这么勇猛,居然提起削权的事情?

  简直是不可理喻,这件事实在是太虎头蛇尾了……

  就在晋王一脸茫然的时候,在身侧的秦王小声告诉他一件事:“你不知道吗,燕王、楚王和宁王妃,分别去了其他人的府邸……别告诉我,你不知道这件事。”除了个别几人,还有还在路途的淮王,各省的藩王勋臣陆续抵达京城,他们将在特定的时候共同朝觐天子,并参加太孙的大婚。但是,两件大事不在同一时刻,朝觐一事,是定在了四月中旬。

  这次召见,也不过是特例行事,皇帝的“临时起意”。至于削减秦、晋的兵权,对王启来说是并非苦心谋算。只是,谁也没想到,王启动手太快了,而且是有备而来。

  身为将领,秦王比起晋王要高出一些,早就察觉到京城内的不对劲。白衣卫也好,东厂也罢,都在围绕着京城四处活动,无论是走街串巷还是四处奔波,不为其他,只为了更好地监控诸藩勋臣。晋王清楚这事儿,但和往年的做法有什么区别……

  晋王不得其解,但秦王道出事实:“你没发现,陛下的几个儿子,可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秦王对皇帝诸子的称呼也不谈什么亲王殿下,只是将他们称呼为皇帝之子。这话本没有错,但言外之意是,包括秦王在内,一些藩王可不认为这些儿子有什么大才,能在将来登临天下。

  唯一能看上的,以秦王之见,太子也许是最合适的选择——没什么野心,没什么才能,安安稳稳地坐在皇位上,扮演“天下共主”的角色。至少,秦王是这么想的。

  所以……当梁王与自己有所联系之时,秦王不仅选择了拒绝,而且还随时使些绊子,让他消停一会儿。然而,每个人思想都是不一样的,秦王能这么想,但晋王可就不太苟同了。

  有能者居之,晋王是认可这套理论的。

  “反正本王劝你一句,少掺和皇位继承的事情。”秦王淡淡说道,也算是对晋王的劝告,有些事,皇帝不说,但秦王打听些风声,微探晋王的心思,“要是引火烧身,对你来说没什么好事。”

  “王澄,你真甘心屈居于他的儿子?”此时离开了皇宫,晋王也不再遮掩自己对皇帝一家的恶意,对他的儿子更没什么好感,“就算你们重视这些礼法,陛下的儿子们有几个能比得上你我?”晋王这话,看似撕破了脸,而且还反问秦王,想要拉他也弄下水。

  但秦王丝毫不慌,不对晋王之言做任何评价。“行了,也就本王好心提醒你。等之后回到了封地,你我二人还要相互照应。今年入秋,木兰秋狝的时候也快到了,别忘了到那比较一番。六年前的一箭之仇,我还没忘。”

  好端端地说起这些,晋王的脸上沉了下来。他知道秦王是在转移视线。也罢,人各有志,他想做的事情,不至于受到秦王的掣肘。

  见到秦、晋二王离开皇宫,王启也像泄了气一番瘫软在龙椅上。他这两天真的很累——倒不是和这些宗亲训话交流费了多大的精力,而是在闲散适意的宫闱生活之外,还要顾及这些外部的“威胁”。

  “皇帝,当得真累。”王启自言自语道,但对身后的那人,不是一点戒心都没有,“老祖宗,你也来了?”

  “陛下,这不像你,以前的你可从来不会仰天叹息?怎么,对现在的生活有所怀疑了?”定国公洛锦依从幕帘中慢慢走来,来到王启的身边,“去看看若雪吧,她这几天吃得不错;再过一段时日,也该是生产的时候了……只是,这卦象有些犯冲,最近可要注意点。”

  提到独孤若雪,洛锦依紧绷之色稍微宽松几分,却提醒着皇帝莫要掉以轻心,“关于若雪的疑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老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见到王启放下心来,洛锦依继续向皇帝“兜售”若雪的秘密。这些事情一直没说清楚,让王启、永清、肃宁还有相关人士人不明其中事理。


  (https://www.mpshu.com/mp/54612/13212.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