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述志
推荐阅读:我大概是最不称职的孟婆了 三两二三事 赖婚 穿书后疯批夫君爆改小奶狗 奋斗的青春不负韶华 赠你三世情深,望与君携手 嫁皇叔 今生只为君凝眸 臣本布衣,穿越就领俩媳妇 魂穿异世界变成妖王后人!
五月十六日,论道进入第七天。
其实早就进入垃圾时间了,因为最近两天都是僧尼、道人之辈在辩经。
从邺城赶来的佛图澄甚至为大家表演了天竺把戏,技惊四座。
不过他很快被人揭发年龄造假。
他说今年九十四岁,但有人说他虚报了三十岁,其实只有六十四。
吵到最后,一地鸡毛。
邵勋看了看每天的“会议纪要”,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当天上午出席会议,并领着众人来到了晋祠龙骧府外的田野间。
五月中旬的麦田遍地金黄,看着赏心悦目。
邵勋指着黄澄澄的小麦,说起了一件旧事:“永嘉三年(309)夏,诸州亢旱,江、汉、河、洛皆可涉。一年后,诸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那两年,你们怎么过的,可还记得?”
此言一出,众皆色变。
永嘉三年旱灾的严重程度,史书未见,且还应了洛水断流的谶谣。
永嘉四年蝗灾连牛马毛都食尽了,河南农桑几乎尽毁,花了好些年才恢复了元气。
这两场灾害的严重程度,几乎将整个北地踹入深渊。
彼时河南白骨蔽野,百里无人烟,惨状不忍猝睹。
“那两年我是怎么过来的?”邵勋蹲下身子,轻轻握住一株麦穗,道:“便是靠此物。”
“永嘉三年麦收前就已经有大旱的苗头了,入夏之后,滴雨未下。我情知不妙矣,立刻令军民担水浇地,能保多少保多少。幸而夏麦大体收获,如此有了活人之资。”
“永嘉四年亦是如此。蝗之一物,往往夏天才出来作恶,彼时若能夏麦满仓,夫有何忧?”
“我却不明白了,喊了这么多年两年三熟之制,为何仍有许多人置若罔闻?”
“是,古时没有两年三熟之制,但今人何必尽皆法古?”
“我说‘与时俱进’,许多人还不以为然,此可是今人胜古之明证?”
一番话说得众人张口结舌。
两年两熟和两年三熟的差别确实很大,没什么好反驳的,驳不动。
“平日里一个个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就奇了,汉时有《氾胜之书》,魏晋以来可有农书?”邵勋又道:“一个个谈玄论道,神鬼志异之书满地都是,为何没人谈论农事、商事?为何没人把经营家业的心得写出来?”
此时不光一大堆神鬼志异,道家炼丹之术都有好些本,再往后的历史上甚至出了《世说新语》这种“段子集”,可见时人空虚的精神世界。
没事做,玩女人玩腻了,甚至连男女通吃都玩腻了,一个个醉生梦死,开始瞎扯淡。
说到这里,邵勋挥了挥手。
亲军督黄正捧来一本书。
邵勋将其接过,随意翻了两页,道:“此书自二十年前开始写,不断增补,至今已有小成。书分《桑麻篇》、《百果篇》、《堆肥篇》、《轮作篇》等,集众家之所长,皆经验证有效,尔等可派人来抄录。我不藏私,唯愿天下之人皆丰衣足食。”
众人先是有些惊愕,继而神色复杂。
不管怎么说,梁王在这件事上非常大气,将这种能发家致富的农书公开,可谓造福万方。
“我出了一本书,尔等可有书献上?”邵勋又问道:“有些人打理家业多年,日以继夜算计不停,难道没有心得吗?”
庄园制经济之下,对打理家业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时人并不讳言利,因为一个家族总要有几个人亲身参与庄园的经营。
当然也有清高者厌恶谈利的。
这里面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王衍,一个是王戎。
王衍被他妻子郭氏派奴婢出门拾大粪弄怕了,甚至不愿谈论“钱”之一字。
王戎则亲自算账到深夜,家财每年都在增加,但就是不满足,绞尽脑汁让家产增殖。
他家培育出了好李子,卖出去时担心被人留种,于是把种核钻坏,时人讥之。
女儿嫁出去后,借了几万钱,一直没还。归宁回娘家时,王戎一直没好脸色,直到女儿还了钱,“乃欢”。
时人在经营上的这种态度,让邵勋很喜欢。
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士大夫谈利就变得“庸俗”了,变成了“不正确”。或许私下里可以言利,但公开场合一定不能这样。
但西晋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你做什么都可以,因为更过分、更辣眼睛的事情都有人在做,家主亲自算账到深夜算个球!
而在没法彻底消灭世家大族,被迫实行“一国两制”的情况下,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太尉。”邵勋看向王衍,道:“素闻郭夫人经商颇有心得,不知……”
王衍脸一黑。
全忠你要干啥?老夫素不沾俗务,志向高洁,在我面前谈论商事?
邵勋眨了眨眼睛,没你那个商业鬼才老婆,你能有钱在洛阳举办连场聚会,维系名声?
“罢了。”王衍叹道:“老夫回去问问。”
“此书若成,天下士商皆承太尉之情。”邵勋行了一礼,道。 王衍慌忙回礼,但脸色仍不是很好看。
司空刘翰见了,喟叹道:“大王数日前曾问今人何不著书立说,诚哉斯言!老夫空活数十年,到头来却不懂与时俱进四字。今时不同往日,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汉通经方能入仕,致时人只敢引经据典,不敢有分毫己身所思,此或贻患无穷。今日听大王一席言,若有所悟,回去后当以‘与时俱进’四字著书,以彰大王功绩。”
“司空过誉了,四字如何成书?”邵勋摆手道。
刘翰笑了笑,不再多言,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邵勋也不管他,又看向跟在身后的士人,道:“可别再说我总是征丁征粮,农书抄录完毕之后,各自施行。假以时日,粮肉果蔬定然比当下丰足。”
“是。”有人先应了声,随后便陆陆续续有人应是。
卞滔站在人群中,心情比前几天好了不少。
梁王终究不是一味压榨,也是会给好处的啊。不争气的是,竟然有些激动乃至感动。
华俊则暗自感慨。
若梁王一开始就说要传播农书,然后再让士人出让好处,绝对不会如此这般。
但他先把士人心气打下去,最后再给点甜头,感觉就不一样了。
顺序很重要。
“将来去了江南,风物又不同,尔等若有青史留名之志,当可编纂一本新农书。”邵勋说这句话的时候,一直在默默观察众人的表情。
尤其是在“将来去了江南”六个字说完时,更是重点观察。
还好,这些人好像已经认命了——当然,也有可能这会人在晋阳,不便做什么,说不定回家后就组织叛乱了,谁知道呢。
说话间,众人来到了一段水渠边。
渠对岸已经有人在收割小麦了,府兵、部曲齐上阵,忙得热火朝天。
“自汉以来,中夏之敌皆在北。”邵勋突然说话了:“前汉时,匈奴骑兵连马鞍都没有,这样的兵如何?”
士人有些不解,怎么突然提到这个了?
金正在一旁哂笑道:“大王,那样的骑兵连骑射都很麻烦,准头也不行,更无法搏杀,不足为虑,一摧即垮。”
邵勋点了点头,道:“时至今日,双边马镫、高桥马鞍横空出世,鲜卑人马上搏杀颇有章法,甲具亦很精良,骑射又快又急。再用两汉御敌之策,只能惨败。天下士民若想保住家业,非得供养精兵强将不可,府兵便是了。”
“真以为我丧心病狂,盯着尔等的家业不放呢?若无此强兵,胡人便一批批南下,他们可没我这么好说话。”
“昨日我还收到单于府军报,又有数万胡人自西向东,迁徙而来。而在此之前,几乎每年都有胡人部族东迁、南下。”
“前往长安做买卖的商徒回报,秦、雍二州有新胡至,众不下三万,多高鼻深目之种。”
“尔等耳不聪、目不明,根本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
这番话说完,众人面面相觑。
听起来让人震惊,但好像又不是假的,因为后汉年间就开始不断有胡人迁徙而至,曹魏、国朝每隔几年就冒出来一大批胡人,也不知道从哪过来的,又为何迁徙。
原来这种迁徙行为到现在还没停止,且愈演愈烈?
众人面色不太好看,更有人暗叹一声,心中某些抵触情绪减少了很多。
“后汉、曹魏及国朝以来,胡人已遍布幽、冀、并、雍、秦、梁、凉、司八州数十郡,众不下二百万。如果算上鲜卑诸部,则更为惊人。”邵勋又道。
“胡人散居各处,人多势众已成事实,那就不能装看不见。”
“幸而其并非全是悖逆之徒,多有心向中夏之辈,可为我用之。”
“或曰何为梁国?”邵勋看向众人,说道:“在此,我可直截了当告知诸位——”
“其一,以田地为资,广置军府;以官爵为赏,厚养壮士。如此,则可捍御边塞,黎庶尽安,再不受那战乱之苦。此谓‘相忍为国’。”
“其二,胡人亦我赤子,终我一世,都将与有识之士同心协力,化胡为夏,令其安居乐业,再不复为乱。其有功者立赏,不吝官爵;有罪者必罚,绝不姑息。如此,中夏之人可免于劫掠、袭杀之厄。此谓‘夷夏俱安’。”
“其三,许尔等于江南置宅建园,说到做到,决不食言。君等皆国之菁粹,非那庸碌之人。异日于江南闲居之余,或可钻研济世之学,著书立名。我不喜陈腐旧论,若谁能写出今世之学,且有可观之处,必有厚赏。无能著书立论者,弄一些工巧之物出来亦有赏赐。若此物有益于国,则有官爵厚赏。”
说最后一条时,邵勋不由地多说了几句:“服散纵酒之风可息矣。神鬼之说亦缥缈难证,徒费光阴。有那工夫,不如想想怎么厚实家业。哪怕一亩地能多收三五斗粮,献上此法,即可擢升门第、恩荫子孙入仕授官。”
“武人需得御敌杀贼,田舍夫终日为生计奔波,工匠才疏学浅,就尔等衣食不愁、家资丰厚、僮仆成群,浪荡一生有甚意思?我知有些人不想入仕,只愿遨游于庄园间,可也!但闲暇时不如多学些东西,多找些事情做做,被我看上了,给个侯伯之位等闲事也。有爵位傍身,还有谁能轻视尔等?”
从辩证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注定无法彻底消灭的士人也可以废物利用。
他们中的很多人有钱有闲,还能轻易调动大量人力、物力,都他妈别给我神神鬼鬼了,找点正事做不行吗?
你们能坟头蹦迪、闹市裸奔、当众交合,改掉这臭毛病,像王戎那样培育优质李子不香吗?
实在不行,窝在家里研究研究数学不好吗?
其他人真没你们这些条件。
一个大庄园、一生衣食无忧、无数庄客农奴伺候着,想做什么事都可以。
邵勋记得,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那些发明创造,大部分都是这类有钱有闲的贵族、商人搞出来的,因为他们本身有学识,不用为生计发愁,且闲得蛋疼,故而找点事做做,打发时间,产生兴趣之后,一辈子钻研下去,说不定就有成果了。
“此为吾之志向。”邵勋最后说道:“尔等赞誉也好,毁谤也罢,我绝不改弦更张,此志不渝。”
(本章完)
(https://www.mpshu.com/mp/63280/811815173.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