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书屋 > 从盘点古代巾帼开始[历史直播] > 105.死灰复燃

105.死灰复燃


“我们继续说汉军出征,第三路是卫青的好友公孙敖。与李广一样,公孙敖也遇到了匈奴人,惨败。不过公孙敖比李广好一些损失了七千骑兵,虽说九死一生,但至少还有三千幸存吧”

“因为损失严重,公孙敖同样是判了斩首,以金赎为庶人。”

“四路人马,两路惨败,一路无功而返,于是压力全到了最后一路卫青身上。这个最年轻,且没有任何经验的将领,他会给汉武帝一张什么样的答卷呢”

“史记卫青传关于这一战,就一句话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听着是不是很简单,好像也没什么值得称颂。但这寥寥数字,于大汉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自汉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后,汉军终于打破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好”刘邦高兴的只拍大腿。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那些说某某将领让匈奴不敢进犯有很大吹嘘成分,因在此前匈奴在汉军眼里是不可战胜的。若真的厉害到让匈奴不敢南侵,又何来匈奴不可战胜之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一战不仅对汉军有着重大意义,对匈奴人也非常的有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茏城可不是一般的城,茏城又作龙城,是匈奴的祭天圣地。这一战对匈奴单于的刺激大概就如同匈奴有支军队长驱直入到高祖庙蹦迪了,蹦完后还把看守宗庙的人及供奉的东西一锅端走后诸位汉皇的感受吧”

虽然不知道什么是蹦迪,但刘彻却听懂了主播的意思。这个假设有多让汉皇们血压升高,汉朝臣民就越明白龙城之战的概念。

刘邦、刘恒、刘启、刘彻但是吧这个比喻,大可不必他们明白,他们可太明白这一战的意义了

“刘恒倒是生了个好命的孙子”吕太后想到。

自从知道未来是刘恒一脉继承了皇位,吕太后的心情就颇为复杂。从她的立场上来说,应该解决了刘恒这个后患。可解决了刘恒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刘恒夺了大汉天下,而是她死后,他们这脉守不住这大汉天下

“这一战不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体现了卫青如同神般的将帅之才。我们前面说过了卫青在这方面并没啥经验,是个生瓜蛋子。出兵初期,追随卫青的士卒应该是很不安的,他们没有追随李广的士卒那么信任主将,愿意为主将抛头颅洒热血。”

“然后在龙城之战前,汉军并不知道龙城所在。也就是说出兵之初,卫青也有像公孙贺一样存在无功而返的风险。这个时候,未来的博望侯张骞还被软禁在匈奴,没有回来,汉军对匈奴和西域的了解很少。一路孤军深入,可能什么也找不到亦或是撞上匈奴主力。”

“因此,到达龙城前,卫青至少要面临以下压力孤军深入若找不到目标,茫茫黄沙中缺粮断水怎么办深入腹地,他们只有一万人撞上匈奴主力怎么办面对这些压力,若士兵途中不愿意相信卫青的判断,不赞成继续前行怎么办”

“年轻的卫青顶住了以上所有压力,仿佛能预知前程一般,带领所部深入千里,找到了龙城,然后带着他的骑兵踏入了这座匈奴人的圣城。此战,汉军得胡首虏七百人。”

“若以虏获和其他两路汉军折损来计算,整场战役,大汉是亏得。可就汉匈态势而言,却起到了战略意义。这场战役对大汉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后世甚至有人认为,即便是其他三路都全军覆没了,卫青这一役却也足以实现汉武帝的战略布局。”

“因为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因为汉武帝终于找到了他可以实现宏图伟业的将军。这个雄才伟略,虽未亲征却堪称战略大家的君王,找到了能够让他如指臂使,实现所有战略设想,甚至超过他预期的将军,而他的另一只手也正在茁长成长中。”

“汉武帝谥号中的武是威强睿德的武,也是穷兵黩武的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汉武帝的两个重要时期,而我就非常简单粗暴的将卫霍之死作为了分水线。汉武帝前半生左手卫青,右手霍去病,是威强睿德曰武的汉武帝,后半生,卫霍先他一步陪葬茂陵,汉武帝便只剩下穷兵黩武的武了。”

“因此无数人都忍不住想假设,假设汉武帝少活十年,又或者霍去病和卫青有一人可以陪他走到后来,是否能够避免那场几乎让大汉倾覆的灾祸。当然了,这只是后人的一点妄想,历史之所以沉重是因为他没有假设,遗憾太多却无法逆天改命。”

每次天幕提到他的神将会先他而去,刘彻的心就特别凉。这种凉意甚至让他觉得没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神将在身边,即便真能求得长生都不香了。

“就在卫青直捣龙城这一年,被匈奴羁押十年的张骞终于等到了匈奴人松懈,带着随从逃了出来。虎口脱险,张骞却没有立即返回大汉。这个带着皇帝结盟月氏等西域诸国目的的汉使在被匈奴羁押十年,脱困后想的第一件事不是逃回来,而是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可惜西域诸国重利轻义,虽然备受匈奴欺压,却并没有反抗的勇气。当然了,他们此刻没有反抗的勇气,到汉军将匈奴打趴下又会迫不及待的扑上来,想要咬下一口肉,分一杯羹。”

张骞轻叹了一口气,这次皇帝给他的任务已经不同了。原本是以结盟为第一要义,而现在出使西域寻求友好往来只是明面上的目的,知道卫青和霍去病后,反击匈奴这事,皇帝已经决定单干了。

张骞一行的目的其一是了解西域的地理、人文、社会关系等信息;其二是尽可能带回大汉没有的良种。

“然张骞虽然没有完成皇帝结盟西域的期望,这一迂回绕路却又得到了西域最新的消息。但这一路的艰苦也是常人无法想象,干粮吃完了,就靠着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寻找粮食,然依旧有许多人因饥渴和各种危险永远倒在了黄沙和冰窟之中。”

“更糟糕的是本想避开匈奴,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归汉,却不知羌人已沦为匈奴附庸,他们再次被匈奴所俘又扣押了一年多。直到元朔三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和堂邑父才找到机会逃回长安。此时距离他们离开大汉已经有十三年,一百多人的队伍,只活下了张骞和堂邑父。”

“回长安后,张骞将这一路所见所闻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注1。太史公将相关内容记录在了史记大宛列传中,让后人得以了解这段历史。”

“若只是求功名利禄,有千万条更好的路可以选择,支持张骞他们走在这条路上不言放弃的力量,是对大汉变强的信仰。信仰并非今人方有,我们的先人早在数千年就像我们掲示了信仰的力量。前有张骞矢志不渝,再有苏武牧羊十九年不忘归汉,后又耿恭节过苏武。”

“在张骞、苏武、耿恭背后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汉使,他们留给后人太多震撼。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耻李陵、李广利之流。如果这些人身为将军投敌能被原谅,那么张骞、苏武、耿恭这些人矢志不渝的坚持又是什么”

“李广利倒是知道是谁了,不知道这李陵又是谁看来不是李广利家就是李广家的后人。”有人暗暗猜测道,“不过不管是哪个李家,怕是都难出头了。”

“说回卫青,龙城之战,振奋了汉军人心,同时也甩了匈奴单于一巴掌。匈奴人自然不会罢休,于是越发猖獗的南侵。龙城之战的第二年秋即元朔元年,匈奴以两万骑兵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掳杀汉人数千。”

“此时驻守渔阳的卫尉韩安国怕耽误农时,轻信匈奴俘虏敌人将从东边入侵之言,已上书停止屯军。匈奴人杀来时,军中竟然只有七百多守军,根本无法阻拦匈奴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韩安国败退,眼睁睁看着匈奴人掳走汉家百姓。”

“怎么说呢可能是我严苛了。只是我想着要是换做我军,即便是只有一人也会站在百姓之前。敌进我退是没错,但敌进我退的前提是百姓先撤走了。”

“关于韩安国轻信匈奴俘虏这段,据说最初匈奴确实打算打另一边,但记得吗匈奴人中有个熟知汉朝的汉奸中行说。作为汉人我们固然不喜欢中行说这种人,但也不得不说他是匈奴单于身边最出色的谋主。”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令李息从代郡出兵,卫青率三万骑兵,奔赴前线。在龙城之役后,汉军精神面貌大变,卫青身先士卒,将士们亦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马邑之谋,将屯将军王恢犹豫不决不敢追击匈奴人后勤部队,被下狱后于狱中自杀。韩安国身为主将并没有被牵扯。然此番渔阳失守,韩安国到底难逃罪责,在被皇帝疏远贬谪,许是因郁郁不得志,数月后便重病吐血而亡了。”

“后世对韩安国的评价是一个不该为将的名臣,作为支持和亲的主和派名声不算好,在汉武朝的一众名臣之中名声也不算显赫。有意思的是他最出名的也不是在政治上的建树,而是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死灰复燃。”

“说的是景帝时,韩安国在梁王刘武手下当差,犯事入狱。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经常故意他。韩安国生气问他死灰独不复然燃乎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田甲说要是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韩安国还真死灰复燃了,田甲吓得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后故意扬言说田甲若不回来,就杀他全家,田甲只得回来向韩安国请罪。不过这个狱吏田甲命可比那个忠于值守的霸陵尉好太多了。”

“相较于心胸狭窄的李广,韩安国实在是很有肚量,他并没有因旧怨报复田甲。扬言杀田甲全家也是听说田甲逃亡,激他回家而已。依着田甲做的事情,韩安国狠揍他一顿,也是情理之中,可韩安国却觉得田甲这样的人不值得他费心报复。”

“霸陵尉忠于职守,并没有做错什么,却因一句并无侮辱之意的话,无端丧命。封建社会,普通人想要活命竟然不是依靠律法,而是要寄希望于上层人士的肚量和人品,这样的日子何其艰难。每每看到这样的事情,我才明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什么说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https://www.mpshu.com/mp/7710/13229.html)


1秒记住冒泡书屋:www.mp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pshu.com